大灃零食貨架報道:常常逛超市的你,有沒有想過這幾個問題:為什么蔬果攤上的水果都長得光鮮飽滿,沒有蟲壞?被蟲咬過的蔬果去哪里了?
一口一個的手指胡蘿卜美味,但為什么從來沒見過連蘿卜秧一起售賣的?
香蕉、桃子、當日奶、熱食…這些易腐物,當天賣不掉的都到哪里去了?
…
如果你意識到了這些問題,那么你也就意識到了食物浪費的本質:它并不僅僅發生在我們的餐桌上。
食物浪費和廚余
食物浪費一直以來都是個全球性話題。
全球糧食危機主因并非生產不足,而是分配不均與過度浪費所導致。聯合國糧農署數據顯示,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被丟棄,約占全年生產量的1/3。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節約糧食的隊伍中,一些商機也由此顯現, 譬如近幾年火熱的廚余經濟。
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廚余的 ——“任何食物成分,無論生或熟、已被丟棄、準備或必須被丟棄者”。
實際上,廚余涵蓋了食物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中的所有被丟棄的對象。這其中,除了極少部分不可食用,且不可循環利用之外,大部分廚余都能被再次利用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解決了廚余問題,也就是解決了食物浪費。
食物供應鏈大致可以分為生產、加工、出售和消費四個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產生浪費。
加工環節造成的食物浪費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。全家便利店售賣的手指胡蘿卜,實際上是由整根胡蘿卜加工而來。 這樣的胡蘿卜叫做baby-cut carrot,最早由美國加州的一位農場主發明,初衷是為了防止因為一點點的壞掉而丟棄整根胡蘿卜,但如今卻反而造成了胡蘿卜的浪費。
出售環節所產生的浪費,多見于商超和餐廳。
據統計,美國的自助餐廳每天都有2-3成的新鮮食材被扔進垃圾桶。
商超貨架上的食物,多因為臨近保質期和 “僅售當天”等規定必須被丟棄。這一現象在歐美國家更嚴重,賞味期限(Best Before)、最佳銷售期限(Sell By)與保存期限(Use By)等食品標簽意義不明,商超運營方往往在食品保質期前就將其銷毀。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拉布薩教授(Ted Labuza)就表示,食品期限只是大約的數字,而不是真正該丟棄的日期。
還有一個冷知識是: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浪費的糧食在數量上相差無幾。不同的是,發達國家的糧食浪費多發生在供應鏈的后半段——即出售和消費階段; 而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浪費則集中在前半段——由于生產力和設備的落后所導致的糧食損耗。
以小麥為例,歐美和亞洲發達國家產生的浪費多集中在消費端,而非洲地區則發生在種植和收獲階段 來源:FAO
廚余到底是個怎樣的市場?
現階段,我們還找不到一份權威且全面的報告來概括全球的廚余經濟,但相關的數據卻足夠為我們描摹出這一市場的現狀和前景。
CNBC援引聯合國的數據稱,每年全球食物浪費所產生的成本高達2.5萬億,巨大的成本壓力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和大公司項目。快公司在2019年的一篇報道中,形容廚余是一個“逐漸擁擠”(increasingly crowded)的賽道,有雀巢、泰森這樣的食品巨頭投入巨資研發項目,也有初創公司頻獲資本青睞,得以迅速壯大規模。
廚余經濟的火熱,一部分要歸功于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增強。
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(Nielsen)2019年的數據顯示,美國以可持續、簡約和有機為賣點的消費品,銷售額增至1300億美元,較2015年增長了12%。
另一方面,食物回收加工確實是項很賺的生意。
Inc網站在調查17個國家,700多家公司的可循環項目之后,發現所有解決食物浪費的項目都有極高的投資回報率: 譬如,英國實施的一個項目中,投資者每投入1英鎊,就可以換來250英鎊的成本回收。
專注食物循環市場研究的機構Refud稱,每10萬噸廚余經過再加工之后,可產生近3億美元規模的經濟效益。
食物浪費發生在各個階段,不同階段的解決方式也不同。CBNData消費站在梳理相關資料后,總結出了廚余經濟的三種操作分類:3R——即再分配(redistribution)、再加工(recreation), 和再利用(recycle)。
再分配
再分配是減少食物浪費的第一道防線。即收集食物在生產、運輸、加工和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浪費,將這些仍可食用的食物分配給需要的對象。
食物銀行(food bank:即將臨期產品免費收集起來,再免費發放給窮人的慈善組織),臨期食品市場,和近年來頗獲國外資本青睞的“丑蔬果”生意都是屬于這一階段的模式。
連續兩年獲得融資的Misfits Market就是一個做“不完美”蔬果生意的DTC品牌。
簡單、可復制性高和門檻低是這一階段商業模式的特點。 初創企業也多集中于這一階段。
再加工
對廚余進行重新烹飪、加工和再制造,從而產生全新的消費品,是再加工階段的商業特點。由于再加工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,入局者也多以背景雄厚的大公司為主。生產出的消費品也多打著環保旗號推出,售價較高,以彌補技術方面的成本投入。
譬如,泰森食品在2018年推出由自家雞肉邊角料和其他食品公司的殘渣所制成的雞肉脆片,并順便推出全新品牌Yappah,主打的就是食物殘渣的回收利用。價格不菲,一罐35克,6罐打包標價22美元,約合人民幣150元。 過高的價格嚇退了不少想要嘗試的消費者。
來源:泰森官網
此外的例子還有,億滋用丟棄的可可果肉再制甜味零食,并為此創立新品牌Capao;百威ZX Ventures聯合飲料品牌Canvas利用啤酒生產剩下的麥糟,提取其中殘留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,然后加入一些腰果奶和椰奶,打造了一款大麥奶飲料,分別有原味、可可、拿鐵、抹茶和姜黃五種口味。
來源:億滋官網
再利用
當廚余進入這一階段之后,已經喪失了其食用價值,再利用指的是對已經失去食用價值的廚余進行回收和加工,這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垃圾回收部分。 對廚余的再利用包括生物堆肥,或制作成再生能源,這一階段的利用由于難度較高,也主要以政府和相關機構為主導。
中國的廚余經濟現狀如何?
在中國,廚余經濟尚停留在起步階段,對廚余的利用主要還是由政府引導和統一處理。 民間對廚余的再利用,比較成規模的有兩個例子。
一個是食物銀行。
2016年9月,上海第一臺“分享冰箱”出現在西康路長壽路附近,這一項目由內地唯一一家食物銀行NGO“上海綠洲公益發展中心”創立。 項目落地一個月之后,有記者就發現前來領取免費食物的人數明顯下降。對捐贈食物種類如何把控、對其食物安全問題如何監管等問題也隨之而來。
食物銀行的概念雖然簡單,但運營起來并不容易。尤其在中國,“綠洲公益”創始人李冰說,他們推廣“食物銀行”的困難主要有兩方面: 一是捐贈者捐贈臨近保質期食品生怕被指責,說服他們的工作變得十分艱難。此外還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問題,根據我國規定,過了保質期的食物就不能食用,而在其他許多國家采用的則是“最佳賞味期”原則,過了最佳賞味期不能再銷售,但依然能食用。此外,一些對接的食品企業也有形象方面的顧慮,寧愿捐贈全新鮮的食品,而不是次新鮮的食品。
數據顯示,綠洲公益的食物銀行2013-2016三年間一共僅發放食品186噸,而香港唯一一家食物銀行Feeding Hong Kong,2015年一年就發放了食物516噸。
另一個例子是臨期食品市場。
中國環保聯合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,我國一年食物損耗和浪費量約為1.2億噸,與歐美國家相比,我國食物浪費與損耗多集中在生產-運輸環節。
臨期市場就是負責處理這些因流通效率問題而導致的廚余。
我國每年因流通效率問題導致商品在損耗上面多達千億元,僅零食行業,我國每年的年產值就超過2萬億元。
在國外,這些臨期食品,有的流向食物銀行,有的流向寵物食品市場,有的被統一賣給肥料公司變成有機肥。
國內這一市場也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。《第一財經雜志》曾介紹了一個專門做臨期食品生意的線上電商平臺“好食期”, 創始人雷勇稱,“好食期”的成立是一門雙贏的生意,它連接了那些急需清理庫存而不滿于尾貨市場的混亂的商家,和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。
來源:好食期app
不過,雷勇也提到,國家尚未出臺對臨期食品期限相關規定,和進口食品對保質期和賞味期限的不同規定,以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警惕,是臨期食品市場繼續做大的阻礙。
食物浪費被再次嚴肅看待的今天,廚余的再利用何時能在國內借助商業模式迅速發展,恐怕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。
Copyright © 2002-2019 東莞市大灃展示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17126749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