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灃貨架整理報道:美股投資者米小佳(化名)覺得自己不能再等了。
從4月份到現在,他看好的一只公司股票,一直沒找到合適的買入機會,原本打算股價再跌一點就“上車”,結果眼睜睜看著股價一路不回頭地狂漲,從400多美元/股一路飆升到了1100美元/股。
直到2020年的8月10日,Mercado Libre(中文名:美客多)發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財報,這是一份相當亮眼的財報。
米小佳終于狠下了決心,“一直沒下手,今天買入”,他在某投資論壇發帖,很快地下面有人回復了,“恭喜你,成功上車,請系好安全帶。”
在今年以前,對于大部分美股股民來說,Mercado Libre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,雖然它是拉美地區訪問量最大、交易量最高的電商平臺,但是拉美向來不是全球互聯網的中心,因此一直以來其股價也表現平平。
而疫情改變了這一情況。
防疫期間,各國政府都呼吁大眾居家生活,居民生活消費開始大批量涌入線上,各大電商平臺業務因此迎來狂飆式發展,上市電商公司股價也不斷走高。
就Mercado Libre而言,自2020年初以來,其股價已經上漲了超過80%。
讓人不得不聯想到2003年非典期間,當所有線下商場門可羅雀,阿里巴巴開始發展電商業務——淘寶,被困于家中人們開始嘗試網上購物,中國的電商時代被開啟,隨后的十幾年里,阿里巴巴成為中國電商霸主。
而現在這一幕開始在全球各地重演。疫情加速了全球各地電商行業的普及,一批當地的“阿里巴巴”開始崛起。
比如來自東南亞的電商新秀shopee,據iPrice Group公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東南亞電商平臺的最新數據顯示,Shopee移動端以全市場第一穩居東南亞購物類App冠軍,網頁端則以2.7億月度訪問量蟬聯流量最高電商平臺。其母公司Sea股價也創下了新高,在過去19個月市值增長了12倍。
Shopee母公司Sea的股價走勢
除了Shopee和Mercado Libre之外,還有印度電商平臺Flipkart、韓國電商平臺Coupang、俄羅斯電商平臺Joom等,各個地區的電商巨頭也正迎來黃金時代。
Mercado Libre:“買”出來的拉美電商冠軍
事實上,Mercado Libre并不是一家電商新秀,其創立于1999年,與阿里巴巴同年起步。
Mercado Libre創始人是馬科斯·加爾佩林(Marcos Galperin),其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大商人之家,家庭從事皮革貿易生意,家境優渥。
1990年,他前往美國留學先進入沃頓商學院,1997進入斯坦福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。在斯坦福讀書的時候,馬科斯·加爾佩林就有在電商領域創業的念頭,并結識了日后的創業伙伴,拓展了投資人圈子,他的第一位投資人就是在校期間說服對方投資的。
高超的社交手腕和出色的口才讓他拿到了第一筆融資——一位投資人在學校做講座之后要去趕飛機,他在開車送對方去機場的途中,說服了對方對他投資。
不過在畢業后,馬科斯·加爾佩林并沒有立即創業,而是在JPMorgan(摩根大通)工作了三個月。在摩根大通的工作經歷雖短,但卻幫助了他后來的創業。
1999年加爾佩林開始創業,公司初創便獲得了包括 摩根大通在內的投資者的 760 萬美元融資。
8年后,加爾佩林成功帶領Mercado Libre登陸納斯達克,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拉美科技公司。
發展至今,電商巨頭Mercado Libre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已經猶如國內淘寶。業務覆蓋了包括巴西、墨西哥、智利、哥倫比亞、阿根廷等拉丁美洲18個國家,在拉丁美洲擁有3億多注冊用戶,相當于拉美人口的約50%。
Mercado Libre業務覆蓋了拉丁美洲18個國家
Sensor Tower發布的2019年9月全球熱門購物類應用程序排行榜顯示,Mercado Libre占據Googleplay下載榜的第七名。
Mercado Libre2020年Q1和Q2的財報顯示,兩個季度活躍用戶分別增長30.9%和45.2%,GMV分別為81億美元和50億美元,同比增長43.5%和48.5%。
在凈收入方面,Q1凈收入達到6.52億美元,較去年同一時期增長37.6%,Q2凈收入為8.784億美元,同比增長61.1%。
Mercado Libre崛起的經驗可以簡單的歸結為三個關鍵詞:eBay、收購和多元化。
在Mercado Libre歷史中,eBay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。
最初,Mercado Libre模仿的就是eBay拍賣模式。不過隨著公司的發展,馬科斯·加爾佩林開始調整,商業模式靠近亞馬遜,他解釋稱“從拍賣模式到定價模式,平臺不斷改變,從而找到適合拉美市場的運營方式。”
eBay也是Mercado Libre早期的投資方之一。2001年,阿根廷曾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,eBay以一家其收購的巴西公司作為資本置換Mercado Libre19.5%的股權,成為后者最大的股東,此后Mercado Libre成為eBay在拉美的獨家合作伙伴。
收購是Mercado Libre乘風破浪的利器——
2002年,公司收購巴西電商平臺Lokau.com,擴大巴西市場份額;
通過收購,從2005年起,Mercado Libre獲得了主要對手DeRemate在拉美13個國家的市場;
2014年,Mercado Libre 收購持有智利和墨西哥兩國最大房地產分類網站的VMK公司;
2015年,Mercado Libre 收購了硅谷電商公司 Dabee,進一步加固了其在拉美市場的電商行業領先地位。
在多元化方面,Mercado Libre通過孵化或者收購的方式建立了六大業務。
除了電商平臺外,Mercado Libre還有線上支付業務MercadoPago,在線廣告投放業務Mercado Libre advertising、商家運營業務MercadoShops,物流解決方案業務MercadoEnvios。這些業務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電商生態系統。
其中,支付業務MercadoPago上線于2003年,主要是為了解決在線付款的問題,Mercado Libre的用戶可以在線下商店“充值”他們的Mercado Pago帳戶。
Mercado Libre還有線上支付業務MercadoPago
當時拉丁美洲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現金為基礎的支付生態,因為70%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,而近一半的人沒有信用卡。
隨著互聯網的普及,作為在當地較早鋪開業務的電子錢包產品,Mercado Pago目前已有超過1億注冊用戶。除了在Mercado Libre上購物外,Mercado Pago使用范圍還擴大到Mercado Libre體系外,比如消費者可以Mercado Pago賬戶之間轉賬,或者支付水電費、網費、租金等費用。
而且支付業務也成為了Mercado Libre重要的增長來源。Q2財報顯示,Mercado Libre的GMV為50億美元,而通過Mercado Pago支付的總金額已經達到112億美元。
Mercado Libre還有自己的“菜鳥”——快遞業務Mercado Envios;類似于“阿里媽媽”的廣告業務Mercado Libre advertising;為商家提供SaaS服務的運營平臺Mercado Shops。
整體來看,拉美的電商市場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國電商的發展進程,畢竟2016年,當中國電子商務服務業市場營收規模達到2.45萬億美元時,拉美電商市場仍處于萌芽階段,電商市場規模僅200億美元。
但從未來的視角來看,拉美的電子商務正處在快速增長期。2019年拉美的跨境電商業務比2018年增長了37%,是唯一一個比亞太地區增長更快的地區。
eMarketer的報告顯示,2019年拉美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零售市場,預計2021年拉美電商規模將達1180億美元。
Mercado Libre的財報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。2017年、2018年、2019年,該公司年營收分別增長60%、18%和44%。其中,2019年的營收為22.96億美元,比2016年的8.44億美元增長了172%。
基于市場地位和潛在空間的考量,Mercado Libre受到資本市場看好。根據招商證券數據,2010-2019年末,Mercado Libre股價十年間上漲了10.38倍。
Mercado Libre還在進一步擴張。
它正計劃從電商市場較飽和的中國拉攏賣家。在招商條件中,Mercado Libre稱,“如果您在其它平臺有運營經驗,產品客單價超過USD15, 月GMV達到6萬美金, 即可申請開店。”
Flipkart:背靠沃爾瑪,與亞馬遜開戰
由于人口眾多,市場前景巨大,在全球互聯網中,印度越來越重要。而電商作為一個盛產巨頭的行業,印度電商發展也開始受到外界的關注。
注冊于新加坡、總部位于印度班加羅爾的Flipkart是印度當下最大的電商平臺,擁有2億多注冊客戶,產品超過1.5億種,涉及80多個類別。目前,Flipkart已經與超過20萬個賣家和25萬個小賣家如工匠進行了合作。
數據顯示,自2015年以來,Flipkart營收保持兩位甚至三位數的增長,在2018財年和2019財年分別同比增長39%和43%。
Flipkart最近幾年營收增長情況,圖片來自Craft.co
疫情期間,Flipkart的業績更是表現亮眼。
最近每月訪問量超過15億次,2020財年月活躍客戶增長了45%,每位客戶的交易增長了30%。自今年4月以來,Flipkart平臺上新簽約的賣家增加了125%。
來自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是Flipkart的競爭對手,按照Flipkart的說法,它在印度電子商務市場中擁有60%以上的市場份額,而亞馬遜擁有約30%的市場份額。
根據總部位于班加羅爾的市場研究公司RedSeer Consulting的數據也認為,兩家合并占據印度90%的市場份額。
作為一家印度本土的企業,Flipkart憑什么能超越亞馬遜呢?
值得注意的是,Flipkart的兩位創始人Sachin Bansal和BinnyBansal都曾經是亞馬遜的員工。
2007年,兩人從亞馬遜離職啟動了Flipkart創業項目,當時他們的想法是做一個比價類的網站,但后來發現印度的電商并不發達,現有的一些網站體驗不好,所以決定改做電商網站。
和亞馬遜一樣,Flipkart早期也主要做圖書自營銷售,漸漸地,這個平臺在賣書領域聲名鵲起。
很快Flipkart拿到了第一輪融資,有超過六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報價,最終老虎全球基金以3000多萬美元的估值給Flipkart投資了1000萬美元。
到了2009年底,Flipkart的員工從最開始的兩人增長到了100多人,已成為印度最大的書商。到2011年6月,Flipkart平均每分鐘的銷售6本書。
因此該公司開始豐富商品品類,尤其是手機銷售。2012年下半年,Flipkart已成為印度當地最大電商公司。2013年,該平臺開始轉型,向阿里巴巴學習,由自營向第三方商家開放。
恰逢此時,亞馬遜也剛進入印度市場時,依靠低價策略,薄利多銷的模式讓亞馬遜在印度迅速崛起。對手來勢洶洶。
為了同亞馬遜競爭,Flipkart采取的策略是確保在手機銷售業務上的優勢,“在與亞馬遜的競爭中,Flipkart的戰略很明確。短期內專注于高GMV(成交總額)的產品類別,比如手機和電子產品。”
Flipkart首頁圖,圖片來自Flipkart網站
自媒體“志象網”引用印度知名財經記者Mihir Dalal的說法,智能手機銷售業務目前占印度電商總量的40%至50%。
2019年,根據最新的《Counterpoint Research》報告顯示,在印度第三季度的智能手機在線銷售中,零售商Flipkart以57%的市場份額領先,亞馬遜占33%的市場份額,位列第二。
此外,Flipkart也在物流和支付方面發力,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體系,在大城市將送貨時間保證在了24小時以內,在二三線城市也能確保2-3天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在支付業務方面,Flipkart曾在2013年推出PayZippy業務,并向外界開放,不過最終因發展不順已于2014年關閉。
不甘心的Flipkart在兩年后收購了移動支付公司PhonePe,“PhonePe公司是我們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,旨在為客戶構建一個全面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。”當時任Flipkart電商集團首席執行官的Binny Bansal表示。
PhonePe提供了一個基于UPI的支付APP,可支持賬單、充值繳費、電商和其他在線服務。
所幸,經過幾年的發展,PhonePe已經成為印度移動支付領域的巨頭之一,和阿里巴巴投資的Paytm同臺打擂。
在資本市場上,Flipkart也一直動作頻頻。
僅僅2014年,Flipkart就宣布了3輪融資,總計融資金額接近20億美元,短短的幾個月估值從25億美元飆升到超過100億美元。
2017年,Flipkart再獲得14億美元的投資,公司估值為116億美元。根據Crushbase的統計,目截至當時,Flipkart已經進行了13輪融資,累計融資金額為46.5億美元。
在不斷的融資當中,其投資人名字變得非常長,老虎環球基金、Naspers、Accel和DST Global、軟銀、微軟和eBay等紛紛成為其股東。
作為對手,亞馬遜也毫不示弱。2014年,當時剛進入印度市場一年的亞馬遜就表示將在印度市場投入20億美元。此后,其攻勢迅猛并不斷升級。
巴克萊投資銀行的報告稱,截至2018年3月的2017財年,亞馬遜在印度的銷售總額估計為75億美元,而同期Flipkart公司的銷售總額僅為62億美元,亞馬遜首次大幅超過了當地電商企業Flipkart。
在壓力巨大的時候,Flipkart在軟銀的主導下,希望收購競爭對手Snapdeal來增強實力,不過最終并未成功。
隨后沃爾瑪出手,2018年5月,沃爾瑪宣稱,將以160億美元收購Flipkart約77%的股權。
其中一些投資者選擇了退出,比如Naspers以2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所持的11.18%股份。Naspers高管Oliver Rippel透露,沃爾瑪的收購帶來了財務上的成功:6年回報率3.6倍,凈收益16億美元。
在成為Flipkart大股東之后,沃爾瑪開始嘗試整合這家公司。今年以來Flipkart宣布,其已收購沃爾瑪印度B2B業務,Flipkart成為了沃爾瑪在印度的主力軍。
而沃爾瑪也牽頭進行了一輪12億美元的股權融資,將其在Flipkart的股權提高到82%。
另外有消息稱,Flipkart開始籌備在美國上市,計劃在2022年之前在美國股市上市,成為沃爾瑪的上市子公司。
Coupang:“韓國版美團”的電商之路
雖然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多萬的國家,但韓國統計廳發布的報告顯示,2019年韓國網上購物交易額達到134.583萬億韓元,同比增長18.3%,增速達到歷年最高。
過去多年,韓國的電商市場的C位一直被eBay把控,但一個名為Coupang的韓國本土電商平臺正在改變這一現狀。
零售行業分析機構WiseApp認為,Coupang的收入可能在2019年超過eBay韓國。該機構曾預測,Coupang 2019年的交易額為17.1萬億韓元,相比之下,eBay韓國銷售額為17萬億韓元。
2020年4月,WiseApp公布了韓國第一季度線上購物預估交易額,數據顯示,2020年頭三個月Coupang的交易額均超過了eBay韓國。
2020年頭三個月Coupang的交易額情況,圖片來自WiseApp
尼爾森韓國的數據顯示,Coupang在2020年第一季度超過了eBay韓國的Gmarket,成為了韓國第一大電商。尼爾森韓國表示,根據今年1月1日至3月7日的交易量,Coupang以24.6%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,而Gmarket的市場份額則為19.7%,位居第二。
韓國電商平臺在今年1月1日至3月7日的交易量,圖片來自尼爾森韓國
相比2000年就進入韓國的eBay,Coupang的歷史要短的多。2010年金范錫(Bom Kim)才創辦了Coupang。
根據福布斯的報道,金范錫出生于韓國首爾,其父親是韓國著名的財團現代集團的總經理。13歲時他移居美國,后來進入哈佛大學獲得文科學士,本科畢業后又考入了哈佛大學商學院,不過僅僅六個月之后就退學。
2010年前后,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橫空出世,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模仿者,比如王興的美團網以及韓國的Coupang。
Coupang的創立實際上深受Groupon的影響,Coupang這個詞是由“coupon(優惠券)”結合韓語象聲詞“pang”構成。
在初期,Coupang效仿Groupon,提供餐廳優惠券、SPA按摩及其他服務打折團購券。不過也正是在2012年,由于Groupon逐漸衰落,Coupang的商業模式開始發生變化,逐漸從團購轉向電商市場。
同樣在2012年,Coupang銷售額達6.5億美元,實現了收支平衡。
自轉型電商模式后,2013年Coupang網站商品交易總額突破10億美元。2014年到2019年,Coupang銷售額從3485億韓元上升至7.1531萬億韓元,增長率達1952.5%。
服務是驅動Coupang增長的關鍵,Coupang在體驗和運營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。
在韓國,電商75%的銷售額都來自移動端,因此Coupang把移動端的開發和優化放在非常高的位置上。
“人們都說信息豐富加載就慢,信息簡陋加載就快,二者不可得兼。解決這一取舍問題正是我們要做的一件大事。”金范錫曾表示,Coupang希望在移動端給用戶提供豐富的體驗,而且載入速度仍然非常迅速,讓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購物。
另外和Gmarket等電商網站不同,Coupang為每個用戶提供了定制化的主頁;為了滿足消費者人工咨詢的需求,Coupang為此配備了很多客服;另外Coupang還經常召集消費者試用產品,鼓勵用戶寫體驗報告提升顧客對網站與產品的信任度。
物流也是Coupang在用戶服務體驗上投入的重點。在發展早期,Coupang與第三方快遞合作,將貨物運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2014年開始,該公司開始耗費巨資在供應和交付等物流基礎設施上,投資建設了自營的火箭配送(Rocket Delivery)服務,提供次日達服務。
2014年,當Coupang開始運營配送中心時,韓國全國有只有27個交付中心,但在2019年,這個數字增長了6倍,達到168個。目前,Coupang物流的10000多名員工中,4000名為送貨司機。
此后,Coupang還發展出了送貨速度更快的“黎明快遞”服務,為前一天午夜之前的訂單提供早上7點的配送到門服務。按照金范錫的說法,“如果家長在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意識到孩子需要一件新的雨衣,他們可以在午夜之前訂購,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就能收到產品了。”
這一服務特性對留住固定顧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2020年6月,韓國企業聲譽研究所對7個韓國電商平臺進行了品牌聲譽調查,Coupang獲得第一名,其中火箭配送被認為是核心的原因。
在疫情期間,Coupang自建的物流體系優勢更加凸顯,由于可以在半天之內交付訂單,很多消費者在Coupang上購買新鮮食材在家做飯,因此其訂單量大增。
除了電商業務, Coupang 也在積極開拓自身生態,比如支付服務RocketPay; 2019 年 8 月份起, Coupang 還展開了外賣業務。
業務擴展的背后,是巨大的成本。2019年,Coupang的虧損達到了1.09萬億韓元。這使其不得不加快了融資的步伐。
盡管從2013年起,它已獲得多筆融資:2013年完成1.6億美元融資;2014年先后獲得來自紅杉資本的1億美元融資和由貝萊德私募股權合伙公司牽頭的3億美元融資;2015年獲日本軟銀領投10億美元融資,公司估值達到50億美元;2018年獲得軟銀愿景基金的20億美元融資,估值達到90億美元,是韓國首家得到愿景基金支持的公司。
近期還有消息顯示,Coupang計劃收購eBay韓國分公司的主要股權,因為該公司正尋求擴大整個公司規模,然后在美國納斯達克進行IPO。
另外,基于中國電商發展優勢,Coupang在2014年、2016年和2019年先后成立了上海、北京、深圳分公司,目前其在中國共有近300名員工,主要以研發為主,業務包括括反欺詐、前端頁面、搜索與發現、供應鏈等。
海外“阿里巴巴”們做對了什么?
總結可以發現,Mercado Libre、Flipkart、Coupang能夠在電商領域快速崛起的原因,存在一些比較鮮明的共同點。
首先是它們都抓住了電商發展早期的紅利。
盡管中國、美國的電商行業已經發展多年,商業模式已經比較成熟,競爭也很激烈。但是在拉美、印度、韓國等國家和地區,市場還處于發展的早期,有較大發展空間。
隨著移動互聯網在全球滲透率的提高,電商所觸達的用戶群體正在迅速的擴大。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,2020年2月拉美互聯網滲透率已達66%,明顯高于全球平均的53%,同時,智能手機滲透率也將超過75%。在印度和韓國,移動互聯網滲透率也均在90%以上。
這些用戶都是電商的潛在客戶,尤其是在疫情之下,消費者為應對疫情囤必需品的需求空前上漲,很多用戶開始首次嘗試電商購物。
即使疫情結束,解除隔離,許多新客戶和供應商將會繼續使用在線購物和銷售渠道。“我相信,電子商務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將會保持穩定,并會超過疫情之前的水平。”Mercado Libre副總裁Stelleo Tolda認為。
另外。在各個地區,領先的電商平臺均體現了對物流配送、在線支付手段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,成為這方面的領先者。
隨著業務多元化的發展,這些平臺在業務模式上與阿里巴巴越來越相似——逐漸形成以電商為中心,逐漸發展出物流、金融、廣告、本地服務等業務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近年以來,中國的資源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爭相搶奪的高地。
一方面是積極學習中國電商的歷史經驗。在2014年初,Flipkart意識到其銷售額越來越多來自移動互聯網。當時Flipkart開始轉型像阿里巴巴學習,提出了一方面僅通過App銷售產品的想法,另一方面推出了開放平臺允許第三方賣家在平臺上銷售產品和服務。
而且Flipkart也接受了中國資本的投資,比如GGV和騰訊,目前騰訊是Flipkart的第二大股東,其通過子公司Aceville持有Flipkart 5.1%的股份。
此外,根據電商行業分析師李成東的說法,京東曾經有機會投資入股Flipkart,“但考慮到估值太高,被劉強東婉拒了。”
中國豐富的賣家資源也是這些海外電商巨頭們覬覦的對象,它們也都在努力與中國商家建立聯系,推動商家開店,豐富商品品類。
以Mercado Libre為例,據行業人士介紹,拉美地區在商品生產上比較匱乏,很多商品實際上是通過從亞馬遜美國賣家手中購得,而亞馬遜美國賣家的產品又多是從中國賣家手中購得。
即便是這樣,美國賣家在拉美市場也能有三到四成的毛利。因此中國賣家直接在拉美電商平臺上銷售,平均利潤可達70%-80%。
2018年4月,Mercado Libre在深圳舉辦首場中國招商峰會,希望從中國引入家居、戶外運動等平臺稀缺的品類賣家。
2018年4月,Mercado Libre在深圳舉辦首場中國招商峰會
同樣,2019年Coupang首次來華進行大規模官方招商,Coupang方面表示自己是一家在中國專門設立官方招商團隊的韓國平臺。主要針對消費電子、家居用品、時尚服飾、美妝、汽摩配、運動戶外等品類賣家進行招商。
“Coupang之所以選擇在此時正式進入中國招商,正是因為意識到了中國賣家所擁有的巨大潛力——豐富的產品類別和優惠的價格。”針對中國賣家,Coupang提供了一些專屬的政策支持,比如廣告費用返還、開放一些免費功能等。
Copyright © 2002-2019 東莞市大灃展示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17126749號